一、對標開發“三種精神”資源,提升學生職業素養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是鼓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風雨無阻、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眲谀>?、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是全國勞動人民一切幸福生活的源泉。將這三種精神融入課程思政教學,既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也是弘揚中華民族勞動精神和堅定中華文化勞動自信的需要,更是鼓勵高職院校大學生提升職業素養和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需要。
1.以解決學生的認知偏差為切入點,對標開發勞動精神和勞模精神思政資源。勞動精神是廣大勞動者在平凡崗位上辛勤勞動、創造不平凡業績的精神動力,是一名合格勞動者應該具有的精神面貌,是勞動理念認知與勞動行為實踐的高度統一,集中表現為“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價值取向。勞模精神是根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歷程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的具有示范和激勵作用的寶貴精神財富,集中表現為“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價值取向。勞動精神和勞模精神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勞動精神是勞模精神的基礎,勞模精神是勞動精神的方向。高職院校應大力弘揚勞動精神和勞模精神,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觀。但在實踐中,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當代大學生對勞動精神和勞模精神的理解存在一些認知上的偏差,表現為對內涵認知度不全、對精神認同度不高、對勞模精神的認知來源虛化,缺乏勞動實踐,誤把“埋頭苦干”理解為“勞模精神”、把“明星偶像”理解為“勞動模范”等。認知上的偏差必然導致言行上的偏離。高職院校學生正處于人生的“拔節孕穗期”,能否正確認知勞動精神和勞模精神,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對于其今后的職業生涯影響深遠。
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可以從解決職教學生對勞動精神和勞模精神的認知偏差入手,強化勞動教育、增強勞動意識,開發勞動精神和勞模精神思政資源。一是以教學內容為載體引導學生正確認知勞動精神和勞模精神的豐富內涵。在教學前,教師應進行深入調研,收集與專業及課程密切相關的勞動教育資料作為課堂教學的知識素材,然后通過整理分析,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且與授課內容吻合度高的資源,再以恰當的教學方法和形式予以呈現。課程思政不是思政課程,教學中不必對勞動精神和勞模精神各自高度概括的內涵逐一深入解讀,也不必期望通過一兩堂課就能讓學生理解勞動精神和勞模精神的全部內容,而是應根據職教學生的認知特點,將精神的內涵化整為零,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理念,在思想上能夠尊重勞動、崇尚勞動,塑造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社會主義勞動觀;同時,讓學生感悟和理解“愛崗敬業”“爭創一流”“勇于創新”等勞模精神的本質內容。通過長期的課堂滲透和熏陶,使學生最終理解勞動精神和勞模精神的內涵。二是通過實踐課程,將勞動理念轉變成勞動實踐。從樹立起勞動意識到具備勞動精神,必須經過具體的勞動。一個不參加勞動的人是不可能具有勞動精神的,勞動精神需在勞動實踐中產生。勞動者也只有通過勞動實踐才能真正建立對勞動的尊重,在勞動中發現自己、認識自己,領會“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內涵與意義。職業教育的實踐課是塑造高職院校學生勞動精神、勞模精神的大舞臺,依托實習實訓課程,讓學生參與到真實的勞動之中,在實踐中進一步為學生樹牢正確的勞動觀。三是發揮勞模引領、示范的“勵人”功能。學生學習的勞模對象既可以是得到社會認可的“大勞?!?,也可以是校園或校企合作單位中師生評價高、口碑好的教職工“小勞?!?。社會認可的“大勞?!睒藯U形象典型、激勵作用顯著,而教職工“小勞?!币蚱滟N近學生生活,更容易讓學生信任和效仿,可以解決弘揚勞模精神虛化的問題。通過典型勞模事跡常態化的熏陶,使勞模走入學生的生活,勞模精神也變得可親、可敬、可學。
2.圍繞新時代下工匠精神的內涵,對標開發工匠精神思政資源。職業教育是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肩負著弘揚“工匠精神”和培育“大國工匠”的重要責任。工匠精神是指以追求完美的態度,對技術專業和精湛、對工作過程專注和嚴謹、對產品質量追求極致的職業價值取向,是職業素養的集中體現。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教學需要高度重視工匠精神資源的開發,著力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為黨和國家培養更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在高職院校課程教學中開發工匠精神思政資源,一是在專業理論課中鑄“匠心”。工匠精神不是漂浮、懸空的價值理念,而是以深厚的專業知識和精湛的技術作為載體的價值實踐。因此,一方面,“匠心”理念的鑄需要從教師傳授的專業知識出發,結合“大國工匠”典型技術案例使學生理解學好專業知識、掌握專業技術是成為“工匠”人才必備的基礎和前提。另一方面,對產品質量極致和完美的追求離不開創新,創新是工匠精神的靈魂。因此,教師在專業理論課上以專業知識中的創新案例資源為載體,傳授創新方法;以開放式實踐創新問題為研討對象,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鑄就學生“匠心”。二是在專業課程講座中筑“匠魂”。專業課程講座是學生接觸企業、行業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發展動態的重要窗口,也是構筑“匠魂”的良好平臺。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的產生及應用,是工匠精神的具體體現。教師可通過精選講座內容,將豐滿、鮮活的案例以視頻、動畫等直觀的形式配合得體的解說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感受到工匠精神對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從而樹立以工匠技藝報國的志向和愿景。三是在專業實訓課中煉“匠技”?!肮そ尘瘛睆囊庾R層面發展到品質層面,需要在實踐中得以錘煉。通過關聯職業場景、對接企業工藝標準,讓學生在專注、執著、精益求精的實踐體悟中切身感受到技藝的真、善、美,讓“工匠精神”深深地烙印在學生的言行舉止中,內化為學生的職業素養和文化基因。此外,還可以將學生技能競賽獲獎的優秀作品作為技能訓練的榜樣,達到以賽促教的目的,身邊的案例更能激發學生的上進心。
二、校企合作開發企業文化資源,增強學生職業認同
高職院校以為當地企業升級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輸送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作為人才培養宗旨,因此,高職院校應明確自身的服務定位,打造區域職業教育服務特色,培養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專門人才。除了在業務能力的培養上需要主動實現職業教育“五個對接”以外,高職院校還應在文化層面培養學生的適應性,以增強學生就業的職業認同。據公開報道的情況來看,目前新進企業的高職院校畢業學生的高流動率是用人單位比較棘手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的職業認同度不高,對職業缺乏發自內心的熱愛和追求,職業價值取向與其就業情況存在差距,以致其頻繁離職跳槽,增加企業用工成本,也影響個人的職業發展。對高職院校來說,如何增強學生的職業認同度,塑造學生健康的職業價值觀,提升職校教育對學生職業認同的影響力,是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亟須解決的問題。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不僅是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增強學生職業認同的重要途徑。因此,通過將校企合作單位的企業工作人員吸納到課程思政建設團隊中來,合作開發企業文化資源是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內容。具體而言,一是校企雙方深入探討可融入課程的企業文化內容以及融入載體?;谡n程思政的企業文化資源共建并不是簡單地把企業文化手冊中的所有內容原封不動地搬入課堂,而是要精心選取與教學內容高度契合的企業文化,并以得體恰當的載體把企業創業文化、企業團隊文化、企業安全文化、企業責任文化等融入教材編寫和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企業文化意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深化學生的職業認同,為其將來融入企業做準備,提前完成從學生到企業職員的角色轉變。二是讓企業工作人員直接參與學生校內實訓、企業實踐等環節,通過企業人員對企業文化的深入解讀和現場指導,讓學生更直觀、真實地感受和了解企業文化及其外在表現,在耳濡目染中提升自身對企業文化的認同。
三、深度開發歷史性、地域性職教特色資源,傳承優秀職教文化
文化因傳承而延續,傳承因創造而光輝。在我國的職業教育發展歷史中,不同的歷史時期和地域環境都涌現出許許多多的著名教育家和杰出的代表人物,并隨著歷史的積淀,逐步形成優秀的職教文化。文化是民族的根本,國家的興盛和社會的繁榮需要文化作為支撐。同樣,高職院校要實現內涵式高質量發展和人才培育質量大幅提高也需要優秀職教文化予以支撐。深度開發歷史性、地域性的職教文化資源,既是對歷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需要。地域性資源往往也是歷史性資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且通常為學生所熟悉,對學生而言具有天然的親和力,可以增強課程思政的實效性。例如,清末狀元張謇一生致力于實業救國,創辦了多所學校,是近代中國職業道德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張將職業道德培育作為職業教育的首要目標,從愛國、責任、誠信、勤勞等方面明確了職業道德規范的基本內容。這些歷史性、地域性的優秀職教文化對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高職院校思政資源的開發與推進應對其予以重視。(節選自《機械職業教育》2023年第2期)